开头: 这里是一片夺目的绿色,鸟语盈耳,花香弥空,翠山蜿蜒,溪水淙淙。水清澈见底,可以看见鱼儿在水里游戏。几只梅花鹿在岸边奔跑,你追我赶。渴了,就弯下脖子舔一舔溪里甜甜的水写景励志作文开头结尾;饿了,就在大树下面舒舒服服地睡一觉。小野兔可就忙了,才过完冬天,好久没吃过蘑菇了。春天到了,它们正忙着去采。蘑菇可就多的是,这儿一片,那儿一堆,采都采不完。大熊猫像顽皮的孩子在草地上打滚,手里和嘴里都是绿油油的竹子。打一下滚,咬一口竹子。过得自在悠闲。松鼠在采果子,猴子在树枝之间穿梭,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。大森林充满一股青翠的幽香。阳光灿烂,草绿花鲜,一片生机勃勃。 结尾: 李清照称桂花树“自是花中第一流”,真是名不虚传。瞧!金桂橘红,银桂淡黄,那一串串、一簇簇的小花在柔风中推摸着,拥挤着,交头接耳,那神态,就像一群挤在窝边叽叽喳喳挣食的雏燕,朵朵迷人的小花,从叶子里伸出迷人的小脸蛋,东瞧瞧,西望望,好象看见了什么新鲜事儿……它能激发情思,给人以无穷的遐想。 美文 风 景 这本杂志上的最后一篇文章读完了,我感觉有些疲累。在合上杂志之前,我看到了一处风景。 那确实是一处绝妙的风景。她照亮了我的眼睛,平静的心不由一动,暗赞一声:真美! 虽是北方常见的两间普通民居,虽是那种寻常的黄泥泥壁的简陋小屋,在光与影的映照中,在目光的剪裁下,一切都静止了…… 天空淡蓝而高远,小屋静立在天幕下。那一高一低的两间土筑小屋紧紧相连。高的那间侧壁而立有一个烟囱,想来是一间厨房。还不到傍晚,没有饮烟袅袅。厨房的顶脊上有一遮挡采光口的雨蓬垛顶,宛如给厨房的屋顶戴了一顶小巧的帽子。与矮了两个层次的正房形成错落有致的落差。 两间泥坯小屋,只开了一个正门,却开有两扇窗子,像是睁着的一双眼睛,给静止的小屋平添几多灵动。我打量着她,她也打量着我。我们都在学习一种关于民间的审美…… 房子建造的有些年成了,经历了几多风雨,墙角的泥皮有明显的脱落。房顶上苫了一处塑料布,占了那间正房房顶面积的三分之一。几节断砖,三捆木柴禾随意地压在塑料帖布上,便阻止了风雨的侵袭。 房门洞开,不见居住的主人。门两侧摆满了农具,晾席晾晒着收获的农作物。细细数来,倚墙而立的农具有扁担、铁锹、木杷等,墙根下随意地摆放着柳条筐、簸箕、铁皮桶之类的物件。厨房旁两条长凳支起一架晒席,铺上一床陈旧的红条格子床单,上面晾晒着白净的棉花。正门前晒着一圆箕不知名的谷物,门侧的蛇皮袋子束紧了口,里面满是沉甸甸的收获。厨房的高檐下悬挂着九大串干红椒,快将厨房的那面墙壁给帖满了。晒干的辣椒不像鲜活时那样的红艳耀眼,它们的色彩已被太阳吸收了多半,显得朴素沉静,与土黄色的墙壁实在是非常相宜。 房前绿油油的一大片碧色,想来不会是草坪。大概是庄稼或是菜园。在乡下,农人舍不得浪费方寸土地,更没有城里人的那份闲情,绿色的庄稼既具实用价值更兼审美功用。城市人在城里玩腻了,不也常常跑到乡下来休闲吗?从那幢土房两侧露出的苹果树来推测,房后有一大片果园。这是秋天,房主人也许正在果园里忙碌着吧…… 其实,这个埸景,在西北的农村,随处可遇。那实在是稀松平常的,更说不上是什么上镜的风景。眼下,这幅寻常的埸景,不知被那位不知名的摄影师定格下来,成为我手中这本2002年第23期《读者》的封三彩页。那寻常的事物,顿时变得非同寻常起来,她通过摄影师的镜头,通过这本刊物,擦亮了我的浊眼,复活了我心中关于乡土的许多记忆…… 这是风景吗?是的!可是,在乡间生活多年的我,为何却一直将她忽略和漠视?!在城市的高楼上,面对那帧熟悉而又陌生的风景,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:我们缺少的,不仅仅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!